当前位置:首页 >> 名家经典 >> >> 正文
郑板桥“难得糊涂”的传说
来源:网络 译名 2010 1,2
在清代,潍县属莱州府管辖。莱州府治所在掖县。掖县东南方向约十五里处有座山,名曰文峰山。山中有北魏人郑道昭书法石刻,俗称郑文公摩崖刻石。记载郑羲生平事迹及著述的《荥阳郑文公之碑》长达一千三百多字,为山中诸碑之冠,史称下碑。而位于山东平度县的天柱山碑刻,史称上碑。上、下碑皆为正书,刻于宣武帝永平四年(511),结字宽博,笔力雄健,为书者所推崇。
潍县知县郑板桥历经多年独创的“六分半书”,板桥自称“破格书”,后世誉称“板桥体”、“乱石铺街”、“浪里插篙”、“雨加雪”、“漫书”等。其体势极具郑谷口隶书之架,欧阳询楷书之骨,黄庭坚行书之意,李斯小篆之格及怀素狂草之神。板桥还对东汉的崔瑗、蔡邕,东晋的王羲之,唐代的虞世南、褚遂良、颜真卿,北宋的米芾、苏轼及元代的赵孟頫等书家的作品进行过潜心的研究。雍正十三年(1735)夏,板桥借在焦山温书之机观摩了陆游踏雪访《瘗鹤铭》的石刻,特别是由华阳真逸撰、上皇山樵正书的摩崖石刻《瘗鹤铭》,确令板桥无比自豪。乾隆十三年(1748)春,乾隆奉母东巡泰山,山东巡抚包括委任板桥为“书画史”,为筹措圣上登山,曾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。山中的纪泰山铭、李斯碑等石刻琳琅满目,确使板桥逸兴遄飞。
板桥深知,为使“破格书”进而昂藏清瘦劲拔,还得不断熔铸众体,并间以兰竹笔法出之,以达潇洒出尘、起落无痕、空绝千古之境界。所以,便借政务之余,独自骑驴入山。文峰山碑刻分布甚广,板桥乘兴观赏渐入痴迷,直至落日,竟然无法出山,只得向山间一处茅屋人家借宿。
茅屋主人乃一须髯齐胸的策杖老翁,板桥环视屋内,只见壁悬书画,架放书籍。在特别显眼的地方,又有宝剑古琴,板桥不敢倨傲,便请教主人尊姓大名?主人笑称糊涂老人。出于礼节,板桥自称橄榄轩主。品茗时分,板桥又发现屋角处有一块约二尺半见方的巨砚,四角镌有水牛。在青灯映照之下,只见石色苍黑,质地细腻,温润如玉,以手摩之,索索有锋,更具呵气成水之感。板桥知道这是一方龙尾歙砚。他清楚地记得老友高凤翰曾说过:歙石的地质年代为震旦纪,距今在十亿年之上。宋代书法家蔡襄曾赋诗赞誉龙尾歙砚。到了南宋理宗年间,歙砚已成为向朝廷进献的贡品。吾代高皇乾隆对此砚更是爱不释手。板桥随口言道:“涩不留笔,滑不拒墨,真乃世间珍品哪!”老人笑道:“这方龙尾歙砚是胶州朋友高凤翰馈赠的。”板桥听说此翁也是高凤翰的朋友,便觉得心贴近了许多。
俩人开怀畅饮,酒酣耳热之际,老人便请板桥为此砚题字,板桥深知,这当是砚铭了。砚铭,历来为文人雅士所重,特别是诗言寄情之作,如:岳飞的“持坚守白,不磷不缁。”苏轼的“其色温润,其制古朴;何以致之,石渠秘阁;求宜宝之,书香是托。”金农的“一夫用力,乃芸己田,刈之获之,岁获大年,却无猛虎之吏,白昼打门横索钱。”板桥祈望老人另请高明,老人却执意初衷。推辞不过,只有从命。磨墨之际,板桥分明感觉到“糊涂老人”实乃大智若愚,大巧若拙,大清若浊……于是,便用惯写的“六分半书”题了“难得糊涂”四个大字。见尚有余隙,又补了一段跋语:
聪明难,糊涂难,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。放一著,
退一步,当下心安。非图后来福报也。
署名板桥道人郑燮。又钤了一方随身携带的“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”的印。板桥拱手,请糊涂老人指教,糊涂老人捋须含笑不语,稍许,便指着所余空隙说:“老夫也略有数语,以记此石,如何?”板桥连声称好。糊涂老人跋云:
得美石难,得顽石难,得美石所化之顽石更难。美
于中,朴于外,不炫人目,识者心知肚明也。
题毕,署名糊涂老人,并钤了印,板桥细看,乃“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”。板桥惊道:“原来真是一位老大人。”
老人重与板桥闲话,他说他曾中某科探花,先在翰林院供职,后任东南某省学政。只因为民请命,在廷奏中指责权臣,被贬为莱阳知府。为官多年,自知一人无法挽回弊政。虽不能达则兼济天下,但却可穷则独善其身,于是,辞官归里。因钟爱文峰山重重碑刻,便隐居于此,颐养天年。想不到在此能巧遇板桥,真乃三生有幸。板桥被老人的言谈和气度所打动,便掏出一方“诗绝书绝画绝”的印章赠与老人,老人转身从书架上取出一方“亦渔亦耕亦樵”的印章回赠板桥。
“难得糊涂”的思想起源于道家。板桥早年崇道,故号“板桥道人”。“致虚而得道,失道而后德。”人们今天看到的“难得糊涂”这四个大字,便是他在潍县任上所题写的,时在乾隆辛未秋九月十九日。
“难得糊涂”,充分反映了板桥的人生态度。包含了自我嘲解说、抗议之声说、心安理得说及自我清醒说。诚如钱泳所云:“郑板桥尝书四字于座右,曰‘难得糊涂’,此极聪明人语也。余谓糊涂人难得聪明,聪明人又难得糊涂,须要于聪明中带一点糊涂,方为处世守身之道。若一味聪明,便生荆棘,必招怨尤,反不如糊涂之为妙用也。”(钱泳《履园丛话》)
“当其去潍之日,止用驴子三头。其一板桥自乘,垫以铺陈;其一驮两书夹板,上横担阮弦一具;其一则小皂隶而娈童者,骑以前导。板桥则风帽毡衣出大堂,揖新令尹,据鞍而告之曰:‘我郑燮以婪败,今日归装,若是其轻而且简。诸君子力踞清流,雅操相尚,行见上游器重,指顾莺迁。倘异日去潍之际,其无忘郑大之泊也。’言罢,跨蹇郎当以行。”(曾衍东《小豆棚》卷十六)
“难得糊涂”,仿佛象四个人站在那里东倒西歪,颇似装糊涂的模样。再看跋语 ,恰似山阴道上涌来之人群,老翁策杖,小孙牵袂;少男恣肆,少女含羞;急者抢道,徐者闪让;壮者挑物,弱者随行。其笔墨随心,天机流畅。或如风起云涌,时得舒卷变幻之气;或似飞花霰雪,极尽自然洒脱之趣。“如雪柏风松,挺然而秀出于风尘之表。”(郑方坤《郑燮小传》) |